我們的使命
所有飲食餐具一律平等,但一些餐具比其他餐具更加平等
馬可波羅發現的不平等待遇
馬可筷.org 就這麼兩個使命。第一,吃薯條為什麼不能用筷子?馬可筷告訴您,只要是方便合適,任何歐美食物您都可用筷子來夾。第二,拿筷子真有正確與錯誤的方法嗎?馬可筷告訴您,如果您用來靈巧順手,任何筷子拿法都行。
雖然我們有這樣的理想,現實的世界卻不見得同意。在老美的高級餐廳進餐,別說不會給您筷子,如果您自帶筷子,又大膽地拿上桌夾吃薯條,恐怕會成了其他食客嘲笑的對象。難道您不知道用刀叉吃薯條不靈光,所以在高級餐廳飲食,應該用您的玉手來抓油膩的薯條嗎?
同樣的,我們對筷子拿法的評估,現實的世界也不如何支持的。比如說,吃飯時偶爾聽見有人被恥笑,說是拿筷子拿錯、拿得難看,相信這是大家都有的經驗。如果指控有理,那也就算了,事實上,指控的人不見得拿筷子拿得「對」,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。
幾年前,不是有媒體炒「蔡英文筷子拿不好,怎麼治國」嗎?還說「馬英九筷子拿得好,字寫得漂亮」。其實二人拿筷子都不是所謂的標準握法。蔡英文總統用筷子,並不是什麼前無古人、後無來者的拿法,蠻多人拿筷子與她一模一樣,我們稱這為「淒凉小指」握法。再說「馬英九筷子拿得好」,乍看下他用的像是介於「鳳爪」與「懸掛棍」的握法,其實是「義大利握」。前總統自己的臉書裡有許多用餐的照片,看得很清楚:圖ㄧ、圖二、圖三。
追根究底,這兩件事有個共同點,那就是人們用了筷子幾千年了,卻對手指如何運用兩隻細棍子一無所知。馬可筷.org 便從這點著手,研究兩年後,這個網站成了一個知識庫。如要了解與「使用」筷子有關的資訊,我們相信 馬可筷.org 是現今唯一的選擇。
吃薯條為什麼不能用筷子?
吃薯條為什麼只能手拿?可能我們在鑽牛角尖,硬要思考餐具受到不平等待遇的問題,偏要為美食家打抱不平。《涼州詞》曰:「葡萄美酒夜光杯,欲飲琵琶馬上催」,李白也說:「金樽美酒斗十千,玉盤珍饈值萬錢」,當然美食要配美器,那才讓老饕呼過癮。但餐飲業或是懶得進步、或是不敢隨意改變,用傳統習俗把美食家束縛住了。所謂維護「飲食傳統」,也就是墨守古法,任何民族食品,只能用古人在百年前、甚至千年前能找到的餐具來進食。
然而這個世界已經改變,現代的交通縮小了整個地球,再遙遠的國家也都已經全球化。怎麼吃薯條還得用手拿?難道就沒有更加適當的餐具可用?
假設您是個鋼琴家,而您打算在國家音樂廳辦個演奏會,專奏巴哈的哥德堡變奏曲。結果國家音樂廳拒絕,告訴您鋼琴是非傳統樂器,不可用來彈哥德堡變奏曲。國家音樂廳又説,巴哈的曲目必然要用大鍵琴來演奏,因為巴哈寫這不朽的樂曲時,鋼琴還沒有發明,所以今天要彈哥德堡變奏曲,也是非得用大鍵琴不可。這樣「秉承傳統」的過時觀念,聽起來像天方夜譚,讓人瞠目結舌,卻也正是餐飲業的事實。
在不久的未來,馬可筷.org 會在社群媒體展開ㄧ系列的網路迷因,來推廣這個餐具平等化的運動。現時我們還在籌備中,敬請期待。
拿筷子的方法真有正確與錯誤之分嗎?
前面已講過,拿筷子拿得所謂「不好」,因而被譏笑,這是常見的事。同時,被譏笑的人通常不敢反駁,不敢反問:「到底是哪裡不好,哪裡不對了?」事實上,沒有人能說得出為什麼正確的拿法好,為什麼錯誤的拿法不好。如果真有人敢反駁、敢反問,到頭來,指控的人只能拋出一句:「反正你拿得很難看,就是了」
實際上,絕大部分的人不知道自己拿筷子的方法,並不是用所謂的標準握法。
我們研究了兩年,已經紀錄超過四十個非標準的筷子握法。目前已發表了三十個握法,更編入了筷子握法族譜,其中常見的十二個握法顯示在下。
自覺拿筷子拿「對」的人,通常是用藍框裡的握法。用紅框裡的握法,看起來就是怪,所以「錯」,經常會成為被取笑的對象。其實這十二個握法個個不相同,都有自己特殊的手指動態。雖然如此,有些握法與其他握法之間,也有共同特徵。上面圖畫裡顯示了這些衍生關係,以箭頭從母握法指向子握法。這些衍生關係自標準握開始,形成一個族譜,但這族譜與普通人想像的對錯分類格格不入。
經過以上的解釋,我們可以了解,普通人是不管母子握法關係、握法效率高低、等等的。普通人講拿筷子的「對」「錯」,也就是看個樣子而已。兩根筷子不交叉,四根手指像抓了一個雞蛋在掌心裡,那就算「對」了。
我們不認為拿筷子有「對」「錯」之分。任何握法,如果您用來舒適又順手,進食無礙,那就是合適您的筷子握法。其實紅框裡的「甲蟲大顎」敏捷又有效率,客觀來講,比藍框裡的「手指槍」好用多了。「標準握」與「瓦肯」同樣在藍框裡,但是「標準握」的功率比「瓦肯」高了好幾倍。有些人因生理上的限制,大拇指不能壓平,無法做出藍框裡握法需要的樣子,對他們來說,紅框裡的握法,如「剪刀手」與「布偶嘴」,運用起來更穩定與靈活。
老一輩的人與捍衛傳統的人卻一致認同,拿筷子就只有一種傳統拿法,便是以上我們稱為「標準握」的拿法,所以我們的研究也就從標準握開始。令人費解的是,用筷子用了幾千年,卻從來沒有人詳細解釋過五隻手指到底是如何運用這兩根細棍子的。所以我們便鑽研鑽研它。乍聽之下,這仿佛是個多餘無用的研究,不料我們卻發現,原來「標準握」的主要機械原理不是槓桿,而是行星齒輪。接下來我們研究了幾十個常見的筷子拿法,將它們編入了筷子握法家譜。每多研究一個握法,就更理解其他握法的運作原理。比如說,我們研究了「捧手瓦肯」之後,又回頭觀察其他握法的錄影片,才發現以前我們錯解了「懸掛棍」,當時認為「懸掛棍」偶爾會轉型成為「瓦肯」,現在才知道它應是轉型成為「捧手瓦肯」。
有足夠的資料便方便做比對分析,由此終於把所謂「筷子交叉」的問題解決了,原來每一種拿法有三個理論性的變化:筷子往上、往下、或往旁擺動,這與筷子是否交叉沒有直接關係。除此,也揭露了握筆與握筷子的關係、又確認拇指是握筷子的關鍵因素、最後更發現了許多人根本沒有辦法將大拇指壓平,做出標準握法需要的樣子。
講了這麼多拿筷子的物理原則,讓人覺得枯燥乏味,但這些基礎科學是有所需要的,了解它們便能達成兩個目的。第一,針對每個握法,我們可以寫出詳細的使用說明,讓每一個使用者,能更有效率地利用每個握法特有的功能。有這麼一天,使用非標準握法將不再是一種恥辱,相反地,ㄧ個人能精通多種筷子握法,適時運用自如,反而變成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。這就是我們稱為 #GripEquality (握法平等化)。
第二個目的,是要利用我們的新發現來設計學習用的筷子、以及其輔助工具。市場上現有的學習筷子並不理想,它們既不教導標準握法,也不能用非標準握法把拿。所以我們便自行研發、設計學習用的馬可筷,當成「標準握」入門的輔助工具。我們研發的學習筷子及輔助工具,完全開放讓大家自行3D列印,歡迎有興趣學習「標準握」的朋友試用。
加入我們的使命
馬可筷.org 在 2021 年初認識了設計 Sassoon Primary font 的 Rosemary Sassoon 博士。最初只想請她允許我們使用 The Art and Science of Handwriting 這本書裡的插圖,書信往來後,卻發現她花了大半生追求的,便是要打破傳統、根除「拿筆寫字只有一種握法」的成見,當真與我們志同道合。博士九十歲了,還在幫身旁的人改善握筆方法,亦頻頻詢問有關馬可筷事宜。
她的書名叫《寫字的藝術與科學》,其大主題便是:拿筆的人有各自的需要,不能完全依賴統計數據來追求科學的答案,也不應該為藝術的完美而抹殺了個人的需求。她又説,時代進步,從蘆葦筆、鵝毛筆、鉛筆、鋼筆、至原子筆,每種工具有各自的特性,毋需堅持以同樣的拿法運用,而將來發明新的寫字工具,當然應該也開發新的拿法,加以配合。因此,我們回顧兩年的努力與收穫,有感而言,也就仿她的書名,寫了《拿筷子的藝術與科學》。
馬可筷.org 網站不是一個盈利性的組織,也婉拒廣告。原則上,我們公開全部相關的研究結果,讓更多人能繼續擴展使用筷子的知識,因此請隨意引用、複製、貼文、等等,同時也請標示及連結 Marcosticks。同樣的,我們研發的學習筷子及輔助工具,雖然每個都在專利申請中,我們也不要求權利金,歡迎自行 3D列印,甚至大量生產,但敬請遵照同樣的 Mark-and-Go 合約。
同時也歡迎您加入我們的研究行列,詳情請見「如何幫忙」。
#AboutOurMissionAtMarcosticks
Rewritten in Chinese on Feb 13, 2021
Last Updated on 2021 年 09 月 28 日 by 編輯